無懼和世界作對 衝撞體制的大麻村

張 玉
9 min readApr 29, 2020

--

聞名全球的澳洲「大麻村」寧賓,店面招牌大剌剌寫上「HEMP」(大麻)。 (張玉 攝)

大麻是許多國家不願談論的禁忌話題,澳洲也尚未全面合法,卻有一座山中小村「寧賓」(Nimbin)以出產大麻聞名,當地居民自40年前便開始種植大麻,即使違法人人依舊照抽不誤,每年舉辦的大麻狂歡節,令各國遊客趨之若鶩,堪為澳洲最具爭議的旅遊景點。

在我還未出發前往澳洲時,台灣的朋友們便不斷耳提面命,「一定要去大麻村寧賓!」說完還帶上懷念的神情,似乎那裡有種無拘束的自由氛圍,能讓人拋開世間枷鎖,縱情刺激精神及感官。

於是寧賓成為了我第一個認識的澳洲景點,實際走訪後,也醉心於這個獨特的村落,2年內短期拜訪了10次。

在國土廣大的澳洲,這個隱藏在崎嶇山路之中的鄉村,距離最近的城市布里斯本(Brisbane)約3個半小時,每年卻有高達15萬旅客人次,在澳洲可說是人盡皆知的地點,可見一嚐「解禁」的滋味有多麽吸引人。

事實上,寧賓所屬的新南威爾斯州( NSW)政府,對於大麻採取「零容忍政策」,警察除了可在道路上實行酒測,更可隨時對駕駛進行「藥測」,只要用一張藍色的試紙刮一下舌頭,便能快速檢驗,其嚴查大麻的程度,比起台灣更為強力。

然而以大麻聞名的這座小村莊,為何40多年來屹立不搖,沒有遭到抄斬?彷彿處於另一個時空,社會規範都失去了效力?

「大麻村」寧賓公園一隅,無論是買賣大麻,裸露身體或奇裝異服,都是尋常事。(張玉 攝)

一場傳奇音樂祭 種下大麻與寧賓的不解之緣

寧賓販售大麻的緣起,要從1970年代說起,當時的澳洲社會一如美國興起一股反越戰的風潮,青年學子們找到當時幾近荒廢、杳無人煙的寧賓,舉辦一場以和平為號召的音樂祭「Aquarius Festival」(水瓶音樂祭)。

在毫無媒體宣傳下,吸引了5千多名嬉皮從各地齊聚,用搖滾樂宣洩他們對戰爭和體制的不滿,用大麻創造自由精神的避難所。

10天的盛會結束後,約百位參與者留在寧賓,決定就這麼跳出社會體制,不再返回都市追求主流價值觀下的功成名就,他們自信能夠找到一種方式,脫離資本及功利主義的牢籠。

透過集資建立共享部落,新一代的寧賓居民展開了簡單純樸的生活,回歸初心,比起物質上的滿足,更重視精神上的豐盛,他們以農蓄自給自足,並對外販售自種的小農產品:蔬果、草藥及大麻。

當「寧賓牌」大麻逐漸打響名號,人群紛至杳來,警方和媒體也開始注意到這群村民正在違法販賣大麻,但居民們延續了音樂祭的反戰精神,率全國之先呼喊「大麻合法化」。

無懼律法制裁 抗爭多年終為大麻平反

警方曾大規模搜索寧賓,數十位居民曾遭逮捕,刑責包括罰款、入獄、社會勞動或禁止進入寧賓等,警方更不時攔檢出入寧賓的車輛,藉以嚇阻遊客來訪。

但居民們並未因此膽怯,反而更團結地為大麻發聲,他們總會集體在警局或法庭上抗議,拿出一篇篇「大麻對人體無害」的科學證據,並發行報刊、舉辦「大麻狂歡節」成立「大麻大使館」等。

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衝撞抗爭,逐漸堆疊出大眾對於大麻的認識,不再一味相信政府因利益關係,為大麻貼上的毒品標籤,甚至將寧賓奉為澳洲的「大麻合法化基地」。

2019年大麻狂歡節舉辦前夕,警察無預警包圍了寧賓一個店家,並對店內的人員展開搜索,幾位居民們聞訊而至,首先不是和警員展開爭吵,而是在店門口彈起吉他,高唱搖滾名曲「We(Weed)will rock you」。

一時之間,店門口竟變成演唱會現場,吸引了大批民眾駐足,一支支高舉的手機將現場激動的歌聲,上傳到社群網站,讓全世界一起關心寧賓,最終警察僅驅散了在場的50多人便悻然離去。

近年寧賓更曾遭逢火劫,2間咖啡廳及「大麻博物館」付之一炬,消息一出,竟引發全澳對於大麻合法化的另一波高呼,顯然大麻的毒標籤,隨著時代更迭已大幅翻轉。

「在澳洲抽大麻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啦,我們被外界批判了40年,大家終於發現,那些寧賓的居民沒有那麼瘋狂!」一位寧賓居民笑說。

抗爭至今40年,寧賓已擁有獨一無二的大麻文化,在街頭販售大麻的年輕人,多數從小就在寧賓長大,販售及種植大麻是延續2、3代的「祖傳」職業,這是他們最熟悉的生存本領,與其進行法律掃蕩,民眾更希望他們能被政府保護、輔導。

警方的行動,總引起廣大的社會輿論,被批「浪費社會資源」,承受龐大壓力的政府,已默許寧賓成為執法外的灰色地帶。

一些自處於社會邊緣、崇尚自由的靈魂也在寧賓找到歸屬,在這裡展開「脫離社會常軌」的生活。

永續家園、森林學校、有機農園等逐漸發展,目前約有1萬人居於周邊地區,讓寧賓除了以大麻出名,還身兼環境保護重鎮、次文化搖籃等多重角色,擁有舉足輕重的社會地位。

即使違反法律,不容於體制,面對外界異樣眼光,居民們仍用無所畏懼的態度,勇敢活出「框架外」的人生。

寧賓的神秘魅力,不只是大麻帶來的奇幻體驗,更因這裡洋溢著反叛的精神和自由的氣息。

「大麻村」寧賓的街道五彩繽紛,擁有獨一無二的大麻文化。(張玉 攝)

在個性鮮明的小村,過上單純悠然的生活

走在寧賓的主要道路庫倫街( Cullen St )上,這條商店大街雖不若半公里,卻色彩繽紛,道路、牌坊上都有繪著特色塗鴉,每間店都有各自的風格,販售著大麻擺飾品、吸食用具等。

身心靈相關的牌卡、水晶等也是主要商品;若使用大麻後食慾大發,也能在這裡找到水準之上的披薩及肉派,週末的寧賓旅館也有現場音樂演出,足以在村中tripping一整天。

其中特色商店「快樂嗨草」(Happy High Herbs),在地經營已有20個年頭,販售號稱能舒壓、提神、抑制憤怒等各式功效的草藥,均於寧賓自種自產。

店員宛如熟知各式草藥的薩滿,若情侶探訪,他們會推薦號稱能提高性慾的莉莉草絲,浸泡在酒水裡飲盡,或與煙草混合著吸取,夜晚便會更加浪漫熱情。

寧賓大街上,熙來攘往的若不是外地遊客,便是飄逸的嬉皮居民,留著一頭狂放的長髮,赤著腳隨性地走進咖啡館,或在野地上拾掇著花草,纏捲成一個個花圈分送給旁人,一股悠然自得的氣息,成為寧賓一道獨特的風景。

人們購買食材都是背着帆布袋,用自備的便當盒承裝食物。我看見穿著麻布裙的女孩捧著一只鐵鋁罐,結帳時用手往罐裡挖了一大把硬幣,撒在櫃檯上和店員一起數著,漸漸的等候的人排起了隊伍,卻沒人投以不耐煩的神情,反而,使用信用卡、電子交易在這裡成為了異類。

大麻冰沙、大麻餅乾、大麻捲菸及大麻刊物,都能在「大麻村」寧賓找到。(張玉 攝)

不為財富 「幸福的植物」只分享有緣人

雖然寧賓四處充斥著大麻商品,但大麻「本身」在這裡仍屬於街頭交易,並不能在這裡任何一間店內找到。

有心想購買的人,只要慢慢在大街上閒晃,多與路人眼神接觸,便會有人懂得這尋覓的神情,主動前來詢問。通常賣家會在確認想購買的重量後,引領購買者到攝像頭的死角交易。

這裡的大麻不分品種,而以種植方式區別優劣,常見的叢林大麻(bush weed)通常較室栽大麻(indoor weed)更為便宜,購買前可試聞判斷品質良莠。

如果運氣好,會在路上遇見提著竹籃的少女,或在街頭遊蕩的嬉皮少年,向行人們兜售著自製的大麻餅乾。

以彩色粉筆在柏油路上繪製著和平圖案的老人,也在向為畫而停留的有緣人,兜售他口中「幸福的植物」。

一桌不起眼的衣物擺在街上,路人露出疑惑的神情,一旁留著銀白色長髮的美麗婦人,便主動翻開那破布詢問,「要不要一塊大麻布朗尼?」底下散發滿滿的巧克力香,沒錯,這些吃了都會嗨。

這些大麻「販子」並不像外界以為的擁有幫派背景、貌如牛鬼蛇神,相反的他們大多有禮貌,還會真誠的建議安全使用量。

「我賣大麻不是為了藍寶堅尼,或是住在豪宅裡,只是為了吃飯而已。」一位衣衫襤褸的老頭,在下著細雨的寧賓公園裡,販售著枯黃的大麻,他的一句感嘆,道出這份職業的沈重,承受了污名及犯法的壓力,其實不過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。

老頭們守護著背後的「寧賓公約」告示牌,也守護著物美價廉的「寧賓牌」大麻。(張玉 攝)

而庫倫街上總有一群倚牆而坐的老頭們,看似在瞎扯淡打發時間,其實他們正守護著背後寫著不偷、不搶、不貪、散播和平等內容的「寧賓公約」告示牌,顯見他們對販賣大麻這項職業,有著高標準的道德操守,同時也是對寧賓自產大麻的品質保證。

相關閱讀:

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按50次拍手,鼓勵我繼續創作:)

--

--

張 玉
張 玉

Written by 張 玉

報社記者出身。致力書寫深度大麻文化&旅遊。

No responses yet

Write a response